梅诗金小酒馆

当长夜降临,我们仍有烛光,
仍有歌谣,仍有远古的传说。

0%

无花果作为隐喻

耶稣诅咒无花果树的故事在圣经的马太福音21:18 - 19和马可福音11:12 - 14均有记载。对现代读者来说,理解这个故事的最大困难,来自于为什么经文里明明点明「不是无花果的季节」,耶稣还要因为树不结果子而诅咒它。耶稣在此刻显得无理取闹和不可理喻。一个可以用五饼二鱼变出食物的耶稣基督,一个禁食四十昼夜后拒绝魔鬼把石头变成面包的耶稣基督,居然因为树上没有果子就诅咒它,简直莫名其妙,小孩子脾气,连普通人都不如。

也许问题也可以反过来问:一个可以用五饼二鱼变出食物喂饱超过五千人的耶稣基督,一个禁食四十昼夜后拒绝魔鬼诱惑没有把石头变成面包的耶稣基督,居然因为吃不到无花果就诅咒一棵树,这件事怎么看也不太合理。

最简单的解释是基督徒脑子进水编故事编得太无厘头。要不就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传抄者故意夹带私货蓄意丑化耶稣基督。然而,新约圣经从创作编写到普遍承认和引用就经历了一百多年,而最早能发现的完整新约正典记载则远至公元367年,此后更是经历种种传抄翻译。如果稍有常识的人都能感知到其中的不合理,那么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为什么没有人出手润色修饰、稍加删改,好让没有人诟病耶稣强人所难?既然所有的学者专家都选择了保留马可的笔法,是否可以认为耶稣与无花果之间,还有更深的含义在其中?

无花果,希腊原文 συκῆν / συκῆ, 在新约中一共出现了16次。除了不同福音书(马太、路加)里记载的同一则故事中出现以外,同样出现在马太福音24:32 (无花果树的枝叶发旺与夏天临近),路加福音13:6-9 (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的比喻)。第一次出现是在伊甸园。当亚当与夏娃偷吃分辨善恶树的果子后,他们为了遮掩自己赤身露体,用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做成了裙子。这也可以是隐喻,与后来发生的暗合。无花果树宽大柔软的叶子成为一种遮掩,而不是美德。

当耶稣在无花果树上没有找到任何果实,只找到叶子时。马可紧随其后的说明是,「因为不是收无花果的时候」 (和合本,马可福音11:13)。「时候」的原文καιρός,在新约圣经中出现86次,多数时候被用于指向特定的时间、时机。 从用法上,可以感觉到它与中文里的「季节」有一些微妙的区别。当我们说起「季节」的时候,心里唤起的是一系列在固定时间,以固定次序发生的环境变化。而圣经中它的用法更灵活,比如当「群」鬼对耶稣抗议他来得太早阻挠了他们时,说「时候还没有到」,这里用的就是καιρός。无花果通常每年收成两次,一般发生在春夏之际和夏秋之际的时候,但这是非常一般化的说法。诅咒无花果发生在耶稣受难前一周内,因此可知当时大约是在3月底,也就是冬春交替的时令。这的确不是通常无花果收获的时期。但无花果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是可以全年采收的,人们所说的收成期是指它的盛产期。而无花果长出新叶的时候,一般也是果实开始生发的时候。果实在树上成形后,通常需要50到85天才会成熟。换句话说,当耶稣去树上寻找时,找到成熟的果实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便没有,较小的、未成熟的果实也差不多该在树上出现了。经文却提到耶稣「在树上找不到什么,只有叶子」。因此,认为耶稣无理取闹,是在强行要无花果树在做不到的时候结果,这是不合理的。对于今天居住于现代都市的我们,无花果树也许是一种陌生的植物,但是对古代以色列人来说却并非如此。即便是今天,在约旦河边和死海附近都能时常看见野生的无花果树。他们不会不熟悉无花果的生长习性。

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亲身接触,无花果也在圣经语境中具有自己的文化意义。在旧约中,无花果(תְּאֵנָה) 这个词共出现了39次。它多次作为以色列民族命运的象征出现。比如耶利米书24:5「耶和华- 以色列 的上帝如此说:『被掳去的 犹大 人,就是我所打发离开这地到 迦勒底 人之地去的,我必看顾他们如这好的无花果,使他们得福乐。」,何西阿书9:10「’我发现以色列 , 如在旷野的葡萄; 我看见你们的祖先, 如春季无花果树上初熟的果子。 他们却来到 巴力‧毗珥 献上自己做羞耻的事, 成为可憎恶的, 与他们所爱的一样。 」列王纪上 4:25 「所罗门 在世的日子,从 但 到 别是巴 , 犹大 和 以色列 各人都在自己的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安然居住。」对很多人来说,无花果树就只是无花果树。但当代人对上帝的话语无知无识,不代表主耶稣也应和他们一样不学无术。言此意彼,这不是什么中国人的发明。主耶稣自己就经常使用比喻、寓言 (Parable)讲道,而且还会对门徒亲自下场解释。当耶稣对门徒说,「人子还没有从死人中复活,你们不要把所看到的告诉人」时,门徒就因为自己的局限,而不能理解耶稣的意思。但他们不是只会死板的、纯粹只按照浅薄的字面意思去解道,否则的话,他们根本不用「彼此议论“从死人中复活”是什么意思」。无论你相信不相信,要单纯地理解“死人中复活”总是不难的。用象征意义去阐释、理解上帝的话语,不是后世的牵强附会与杜撰,经文原本就是这么写的。耶利米书13章,耶和华的命令临到耶利米先知:「’耶和华对我如此说:「你去买一条麻布带子,束在你腰上,不可把它泡在水里。」 我就照耶和华的话,买了一条带子,束在我的腰上。 耶和华的话第二次临到我,说: 「要拿你所买、在你腰上的带子,起来往 幼发拉底河 去,把腰带藏在那里的磐石穴中。」 我就去,照著耶和华命令我的,把腰带藏在 边。 过了多日,耶和华对我说:「你起来往 去,把我命令你藏在那里的腰带取出来。」 我就往 去,把那腰带从我所藏的地方挖出来。看哪,腰带已经破烂,毫无用处了。 」如果只看这段经文,是不是又要问上帝折腾腰带做什么?解释则紧随其后,这是对以色列民的警告:「耶和华如此说:我要照样败坏 犹大 的骄傲和 耶路撒冷 的狂傲。 这恶民不肯听我的话,按自己顽梗的心而行,随从别神,事奉敬拜它们;这恶民必像这腰带,毫无用处。 腰带怎样紧贴人的腰,照样,我也曾使 以色列 全家和 全家紧贴著我,归我为子民,使我得名声,得颂赞,得荣耀;他们却不肯听从。这是耶和华说的。」 在诅咒无花果树的前一天,是耶稣骑驴进入耶路撒冷。他进了耶路撒冷的圣殿,看了周围的一切。马可在无花果树的故事中间,插入了耶稣进入圣殿,推倒圣殿里买卖祭物、兑换银钱的摊子。圣殿是花费四十六年建起来的,可想它的外貌有多庄严肃穆,里面却已经成为鲍鱼之肆。人们惯于在这样的「圣殿」里「敬拜」神,已经不觉得自己有多么恶臭难闻。耶路撒冷的圣殿与无花果树,他们的影像彼此重叠。

人们关心果树的命运。也许吧,我不大相信,但不是不可能。更为要紧的是,人们应当关心自己将要面对的可怕命运。无花果树的警示就是给以色列民的警示,也是给每一个信徒的警示。对于信徒而言,我们应当警醒的,是结出果子的紧迫性。人不能一边四处张扬自己的叶子,一边推诿结果子的时间还没到。绿叶易现,果子难结。人尽可以装扮得虔敬、友善、正直、令人尊敬,像树为自己披上绿叶一样。可要在一切行为上显出良善、公义、诚实,要付出的却多得多。要如何才能真正结出果子呢。我感到困难,沮丧郁结在我心中,哪里能做得到呢?我知道在我里面没有良善,我一直都知道。

早晨,当门徒看见无花果树连根都枯干了。彼得就对耶稣提起他之前诅咒无花果树的事情。耶稣说的话很奇怪。他说:「你们对上帝要有信心。 我实在告诉你们,无论何人对这座山说:『离开此地,投在海里!』他心里若不疑惑,只信所说的必成,就为他实现。 所以我告诉你们,凡你们祷告祈求的,无论是甚么,只要信你们已经得著了,就为你们实现。 你们站著祷告的时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们,就该饶恕他,好让你们在天上的父也饶恕你们的过犯。 」(马可福音 11:22-25)他谈到信心与饶恕。如果把他说的话只与诅咒联系起来,就令人摸不着头脑,难道我们需要充足的信心去诅咒吗?而你明明又在说饶恕他人的过犯。诅咒近在咫尺,因为伪善近在咫尺。但忽然间,主耶稣似乎又一次指向了更远的地方。他似乎预设我们已经理解了无花果枯干的指示。我们已经知道了,自己应当结出果实。而他也知道,按时结果子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难。良善、公义、诚实,我们见过太多的人宣称他们有这些东西,真见到的却少。越是没有这些品质的人,反而喜欢大声宣称他们有。每个寻找光明的人都会发现黑暗处处可见。时至今日,我依然会被自己的软弱所震惊。他人无知的讥笑也会在我心头萦绕不去,难以释怀。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每一个词都是那么难。当我们举目观看满目疮痍的世界时,当我们旁观虚无与傲慢甚嚣尘上时,当我们省察自己的空洞、麻木、与自得意满时,就知道每一个果子都不应轻浮地随意摘下。

如果我们留心耶稣的话语,就会发现他对无花果树说的是:「从今以后,永没有人吃你的果子」,而不是「你枯干吧」。枯干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而不是耶稣的诅咒。无花果树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叶芝有一首短诗,「随时间而来的智慧」:

虽然枝叶繁茂,根只有一条;
穿过我青春所有说谎的日子
我在阳光中抖动叶子和花朵;
现在我可以凋谢进入真理。

The Coming of Wisdom With Time
Though leaves are many, the root is one;
Through all the lying days of my youth
I swayed my leaves and flowers in

诗句可以脱离诗人而存在。叶芝的诗句提醒我们,枯萎本身未必是最可怕的事情。枯萎、凋谢固然不好,可是一直停留在青春那些说谎的日子,继续不断地虚与委蛇下去更是一种可怕的无间地狱。既然我们过去从来都只顾着张扬着枝叶,从来都不打算结果,那么「永没有人吃你的果子」又能算是多严厉的诅咒?枯萎亦未必是一切的终结,枯萎也可以是我们进入真理的一种方式。或许枯萎也可以是无花果树自己的选择。不经历死亡就不能经历复活。有勇气面对死亡的人才会面对复活。「’无知的人哪,你所种的若不死就不能生。 ‘」(哥林多前书 15:36)真理是如此宝贵,它从来都值得一次死亡,一次严肃的、令人胆战心惊的死亡。但死亡不是终结,我们所信的,是从死里复活的基督。在死亡之后,他为我们投下信心,「无论何人对这座山说:『离开此地,投在海里!』他心里若不疑惑,只信所说的必成,就为他实现。 所以我告诉你们,凡你们祷告祈求的,无论是甚么,只要信你们已经得著了,就为你们实现。」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