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读「南柯一梦」的故事总觉得有些假:人生里那么多那么漫长的起起伏伏,怎么会跟短短一梦混淆呢?可当我坐在沙发上,摸着女儿的小小脑袋的时候,恍惚间真觉得这么多年的人生就像一个不真实的梦一般:我真的已经结婚生子而且全家迁居移民,离开那个国家了吗?
幼年时在家乡小镇的星空下乘凉玩耍,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我还会凭自己的意愿搬到地球遥远的另一边一个叫加拿大的国家定居。
从前读「南柯一梦」的故事总觉得有些假:人生里那么多那么漫长的起起伏伏,怎么会跟短短一梦混淆呢?可当我坐在沙发上,摸着女儿的小小脑袋的时候,恍惚间真觉得这么多年的人生就像一个不真实的梦一般:我真的已经结婚生子而且全家迁居移民,离开那个国家了吗?
幼年时在家乡小镇的星空下乘凉玩耍,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我还会凭自己的意愿搬到地球遥远的另一边一个叫加拿大的国家定居。
灯是无声的火
夜是未点的煤
月亮,一朵安静的炸药
我走在柏油路上
等烟花炸响
照樣差你——恩典必成就凱旋,
超越黑暗、與陰間、地獄、罪愆
承担我名,也奉靠我名去征服 ——
照樣差你,看我勝利在前
照樣差你——去體恤受困靈魂
真理之光,要被擄的得釋放
除去罪孽 的束縛與死亡枷鎖
照樣差你,喚迷途歸我旁
照樣差你——軟弱中見我力量
苦中見樂,痛切中更見安寧
恩典、權柄、我的臨在都要見證
照樣差你,結出不敗果實
照樣差你——恆心地背上十架
終有一天,將欣然卸下勞苦
得蒙嘉許:「我忠僕使命已完成
來吧同享 我寶座、冠冕、國度!」
「正如天父已差了我,照樣差你。」
So send I you – by grace made strong to triumph,
O’er hosts of hell, o’er darkness, death, and sin,
My name to bear, and in that name to conquer-
So send I you, my victory to win.
So send I you - to take to souls in bondage
The word of truth that sets the captive free,
To break the bonds of sin, to loose death’s fetters-
So send I you, to bring the lost to me.
So send I you - my strength to know in weakness,
My joy in grief, my perfect peace in pain,
To prove My power, My grace, My promised presence-
So send I you, eternal fruit to gain.
So send I you - to bear My cross with patience,
And then one day with joy to lay it down,
To hear My voice, “well done, My faithful servant-
Come, share My throne, My kingdom, and My crown!”
(Coda)
“As the Father hath sent Me, so send I you.”
这三年读的书少,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是为数不多的其中之一,也是最常常想起,最能安慰我的一本。
没有人想活在苦难中,可总有人活在苦难中。有时候你觉得它不可理喻。明明这不是我的错,为什么我还是要忍受这一切,看不到解脱的希望?这世上有什么东西能给予苦难中的人安慰呢?轻飘飘的答案肯定不能。知道答案不会令痛苦消失。你依然不得不面对。
剧作中的直接冲突来自于爱情。万尼亚对叶莲娜的爱,医生阿斯特罗夫对叶莲娜的爱,索尼娅对阿斯特罗夫的爱,还有叶莲娜对阿斯特罗夫的爱。所有人都在为爱受苦。然而爱情在这部剧作中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叶莲娜美丽也善良,可她实际上也是个肤浅庸常、无聊的人。我很清楚那种把爱情当作生命救赎,当作是无涯的生之中唯一可以带来光芒的东西去崇拜的滋味。爱情刺痛我们,爱情令我们接近美,如痛饮美酒。然而你未尝不知道自己会醒。一刹那的闪亮会消失,带走幻觉。人和人之间没有根本上的不同。
万尼亚爱叶莲娜,可万尼亚也未必就不知道叶莲娜不如他所想象的那么好。就像他用二十五年的劳苦去供养老教授,最后愤懑地发现老教授「二十五年来,他讲这个,写那个,不过是一些聪明的人早已知道,愚蠢的人毫无兴趣的东西」。你真的需要二十五年才能看清这一点吗?是什么能遮蔽一个人二十五年呢?老教授从来没有欺骗过万尼亚,他从来没向万尼亚许诺过他是什么超凡脱俗之人,他没说过自己一定能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东西。万尼亚对老教授的憎恨多少不太公平。可是他不得不如此期望着。每个人都渴望与伟大的东西相遇,可还是被平庸所充斥着。或许当代人已很少生活在乡村里,不用再面对乏味的乡村生活,可以用各种各样的信息、娱乐、消费去填充自己。可这样就令我们有所不同吗?这样就能避开那些求而不得吗?生活如此贫瘠、狼狈、空洞、琐碎,我们能期待什么,能抓住什么?无非是迎来下一个同样的明天,同样的工作,同样的无聊周末。我们需要幻觉,幻觉令我们活下去。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这话鲁迅说的。然而梦终究要醒。万尼亚醒了,痛苦抓住了他,他抓住了枪。枪响了。这是一部契诃夫的剧作。也落空了。崩溃以后生活还是没有改变。一切如同最初。万尼亚还要面对梦醒以后的生活。生活不是迪士尼动画,不是Netflix剧,不是怀着勇气善良就可以得到一个或悲壮或圆满的结局。生活从未向许诺过它会像这些。我们求而不得的那些东西也许从未存在过。你从前看不到的,以后的人生里也看不到。
安慰在哪里呢?一切都结束后,他们回到了工作中。契诃夫让索尼娅上台。她和万尼亚一样痛苦,一样破碎,可她不是无力的。索尼娅不再向我们许诺不存在的幻觉。她的独白带着不可磨灭的光明与力量:我们要继续活下去,忍耐着,等待着,直到那尚未到来、又终将到来的永恒的安息。
最古老的传统值得守护,可是我们人生所经历或未经历的很多“传统”,往往也不过是幻觉世界的一部分,前后历史可能都不超过一百年。新的变化未必是好事,变化却是始终存在的。「你们有话说:“今天、明天我们要往某城里去,在那里住一年,做买卖得利。” 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 你们只当说:“主若愿意,我们就可以活着,也可以做这事或做那事。」
我们会寄情于那些美丽的事物。有的短暂,有的看上去长久。然而没有什么能禁得起时间的磨损销蚀。即便某个事件能够意外地跨越一段历史,在另一端的遥远角落激起不可思议的回响。它仍旧不过是时间长河中的一串涟漪。再过片时,也要不见。人类热爱巴别塔,不同的形式,可通往永恒的巴别塔一样不会建成。
本雅明所哀叹的「传统」,本来也要消逝。本雅明所渴望的「永恒」,终究也是幻觉。在这一切徒劳的努力当中,我们凭着自己根本无从建立什么。如果让我们陷入震惊的超验性的美,终有一天会落入无人欣赏,无人观看的境地,而曾经凝视它的我们,也早已遗忘和被遗忘,那么这份美也不过落入空无。因为神圣的不是那些美丽的事物,而是允准那些美丽事物存在的主。
原话只是一句随口吐槽,带出的话题却让人忍不住思考。虚构作品不是以创建或复刻一个无比真实的世界为目的而创造出来的。例外也许存在,却不是常态,无论是在大众领域还是艺术领域。也许在现在的文化产业中更明显。作品始终是服务性的。并且,随着移动互联网令消费习惯可以变得更加碎片化,消费场景更加模糊化,作品的呈现肯定也会变得越来越短平快。在总时长只有6分钟的视频里,花费大量篇幅去构建场景的合理性和氛围不是没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既然市场要求如此,那么随着时间推移,产业便会逐渐朝着它应有的形态发展,创作者也就随之演化。在层层筛选中,新的创作者可能也不再拥有原有的这些构建合理性的能力。新的「经典」也会在新的媒介中诞生,取代旧的「经典」。换句话说,主流娱乐产品会越来越好看,但也会越来越禁不起推敲,没有真实感。
摒弃真实感与合理性本身不一定是坏事,值得恐惧的是人们将这些不合理当作真理去对待。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枪击案杀手选择用8chan言语体系构建自己的人生信条。更常见的是那些引用电视剧台词来佐证自己政治观点的影视剧政治学家。符号世界越是可以脱离经验世界的检验,自洽地存在,这类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人的一生当中,大部分信息不是来源于直接经验。文化消费品占据了很多人人生的大半。它们所包含的不合理因素也被传递给了许多人。
然而,强求合理性也不一定是好事。虚构不可能是全然合理的。虚构作品存在的意义就是它与经验世界的差异。如果虚构作品全然与现实相同,那我们为什么需要体验它呢?虚构作品必然包含不合理成分,不可能剔除这一点。同时,经验世界的真实就一定大于艺术世界里的真实吗?显然不是。
真实感就像衣服,你不能一点都没有,但不是越多越好。人们最终要关注的应该是穿衣服的人。不在虚构故事中追求真实感是不可能的。过度的不合理会显著地破坏体验和意义。只是这种合理性的追求显然区别于经验世界的合理性。此外,阅读的基本动机之一仍是获得教益或慰藉。我们需要作品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关联,否则连移情无法发生。我们始终都希望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能有所得。
我不能够轻轻地爱你
不能够转过头 将世界都忘在脑后
在夜与梦之间
树梢上
是蜻蜓般的月亮
悄悄地打量
这颗沉重的星球
日复一日地旋转 旋转
我们也跟着
从这一头 到那一头
是什么还忽明忽暗
婉转的 幽怨的
悬挂在心上
沾湿了
黏腻着
舍不得
淅淅沥沥的
偏又带不走
你不妨还记得我
不妨偶尔兴起一些念头
也不妨笑一笑
当作什么也没有
「鱿鱼游戏」是个好电视剧。在同类型作品当中,「鱿鱼游戏」里的演员表现,人物塑造和对视觉风格和叙事节奏的把控都是出众的。弱化游戏的策略斗争不是什么坏事。实际上前者就是更容易被人欣赏。有些你国网友对于「烧脑」这个词的滥用和莫名推崇,总让人觉得这人脑子是不是真的是被烧过。「逆境无赖开司」系列(即「赌博默示录」、「赌博破戒录」、「赌博堕天录」等)诚然在情节的跌宕起伏上更加精彩,但全片看下来除了开司本人以外有哪个角色能让人印象深刻吗?至于说什么抄袭「诚如神之所说」则更加可笑,真当人不知道那玩意儿有多中二拉垮吗?抄个一二三木头人算多大事啊。「鱿鱼游戏」令人遗憾的部分是,作为一部享誉全球的爆款作品,它似乎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耳目一新的东西,所以隐隐令人有德不匹位之感。我们好像忍不住对它期待更多。但话说回来,又不是得了斯德哥尔摩症,难道还要期待它给你搞个「真心为你」或「漫无止境的八月」这种东西出来吗?真正令人不满的部分是,「鱿鱼游戏」似乎还带着韩国影视的老毛病:总按捺不住地想在里面掺杂一些蹩脚的政治隐喻,如果它能干脆地砍掉那些东西就更好了。至于它平庸与大众化的那一部分,没有什么值得不满的。这只是一部电视剧而已。
我曾经拥抱文字。那时我只有文字可以拥抱。
痛苦是好的,逃避不好。我们总是会选择不好的。
能多学会一点东西总是不坏,至少今天我可以用git去方便地管理代码之外的东西了。至于值不值得,那是另一个问题。这点醋虽然也重要,毕竟我还是要吃饺子。
我这个收入水平,也就吃得起饺子了。
语素(Morpheme)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一般常说的词根词缀就是语素。掌握常见的语素,虽然不能让你完全摆脱词典,毫无疑问却可以让我们对单词的记忆有极大改善,
下文列出约300个源自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英语语素,全部整理自于Waldo E. Sweet, Glenn M. Knudsvig, A Course on Words. 分为前缀(Prefix), 词根(Base), 后缀(Suffix)三类。分类这部分我整理得很粗略,如有错误,敬请见谅。
格式说明:{}内为语素,同一个语素的不同形式用 / 分开, = 后为语素的含义。注意语素通常有多个含义,这里所列出的仅仅是它的部分含义。